禮儀是人類為了維持社會的正常生活而要求人們遵守的最起碼的道德標準。它是在人們長期的生活和交往中逐漸形成的,是由風俗習慣和傳統固定下來的。對於壹個人來說,禮儀是壹個人思想道德水平、文化素養和交際能力的外在表現。對於壹個社會來說,禮儀是壹個國家社會文明程序、道德風尚和生活習慣的反映。
禮儀教育涵蓋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1.從內容上看,有外貌、舉止、表情、服飾、言談、待人接物。
2.從對象上看,有個人禮儀、公共禮儀、待客禮儀、餐桌禮儀、禮品禮儀、文明交往等。
擴展數據:
禮儀的起源:
禮儀起源於祭祀。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對“理”字的解釋是:“事為神明所福也,言亦聞也。”意思是把約定好的東西實踐出來,展示給神靈祈福。“禮”字是會意字,“士”是指神靈。從中可以分析出“禮”字與古代祭祀神靈的儀式有關。
古代的祭祀活動不是隨意進行的,而是嚴格按照壹定的程序和方式進行的。郭沫若在《十批判書》中指出:“禮從崇神開始,後擴展為人,後成為吉、兇、軍、客、賈等禮制。”這裏我們談到了禮儀的起源和禮儀的發展過程。
百度百科-禮儀規範
百度百科-禮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