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時候,人們會吃粽子,賽龍舟,那麽這些習俗是怎麽來的呢?
關於端午節的起源有許多傳說,其中最著名的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楚國的偉大詩人屈原。眾所周知,偉大的詩人屈原給後人留下了許多不朽的詩篇,其中尤以《離騷》最為著名。同時,他也是楚懷王的壹位大臣,忠君愛國,憂國憂民。楚國被秦國攻打後,屈原悲痛欲絕,不願再活下去,最後投江自盡。
據說屈原死後,楚國人民無比悲痛,民眾自發組織到河邊祭奠他。許多漁民劃著船,在河裏打撈屈原的屍體。有人把為屈原準備的飯團和雞蛋扔到河裏,說是餵河裏的魚蝦,這樣就不會咬屈原的屍體了。為了防止飯團被河中的龍吃掉,人們用樹葉包裹,用絲帶纏繞,逐漸發展成為粽子。
此後,每年五月初五,就有了賽龍舟、包粽子紀念屈原的習俗。
端午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無論是北方吃雞蛋,吃粽子,還是南方賽龍舟,都為我們的日常生活增添了色彩。生活要有儀式感,正是這些大大小小的傳統節日,讓我們的生活更有樂趣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