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叫端陽節、午節、五月節、五日節、艾節、端午節、崇武節、午節、夏節。
端午節原本是夏季驅除瘟疫的節日。公元前278年農歷五月初五,被流放在汨羅江畔的愛國詩人屈原聽說楚國被俘,悲憤交加,投汨羅江自盡。沿岸的人們帶領船只去營救他們,並把食物扔進河裏,以防止魚蝦傷害屈原。此後,每年的這壹天,當地民眾都要舉行相關活動,表達對他的懷念。
擴展數據:
端午節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
多種多樣的祭祀、娛樂、保健等民俗活動,都是由驅毒辟邪的季節性習俗衍生而來,主要包括祭祀屈原、紀念伍子胥、插艾葉、掛菖蒲、飲雄黃酒、吃粽子、賽龍舟、除五毒等。各種活動因地區差異略有不同。端午節是壹個具有獨特民族精神和豐富文化內涵的傳統節日,對中國民間生活產生了重大影響。
龍舟節這個詞起源於古代幹部和支部記錄日子的方法。根據幹部和支部記錄的方法,* * *算五個午時:武庚、壬午、吳佳、丙午、戊午。每個月包括兩個中午。端午節字面意思是五月的第壹個中午。不過這個節日最早叫五月五日,最早記載端午節這個詞的文獻是晉代周初寫的《地方風俗誌》。後來,幹部和支部記錄當天的方法被數字記錄當天的方法所取代,節日定在5月5日。
中國網-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端午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