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粵北采茶戲的起源,有幾種說法:有的認為來自贛南,有的認為來自湖南道州,有的認為是粵北“花燈”、“紙馬”等民間歌舞發展形成的。國劇專家認為,粵北采茶戲是在粵北民歌、民間歌舞的基礎上,吸收贛南、湖南宜州民間藝術精華而創作的地方戲曲。
據史料記載,采茶戲最早形成於明末的贛南安遠縣。它從元宵節和春節的“九龍茶燈”發展到贛南的采茶戲。之後經過粵北的大余、南雄梅嶺古驛道和“三南”(贛南的全南、龍南、定南三縣),傳入粵北、粵中的東江、韓江流域。最後還結合了當地的民歌。
粵北的采茶戲已有200年左右的歷史。以前叫花燈唱、花鼓唱、采茶戲、大茶或鼎類。主要流行於粵北的南雄、始興、曲江區、仁化、樂昌、翁源、乳源、新豐、李安平、和平、龍川、河源、梅縣區、五華、河源等地。
五華采茶戲又稱粵東采茶戲。作為壹種傳統的民間戲劇,最初分布在五華縣的安流鎮、龍春鎮、橫陂鎮、水寨鎮、化城鎮、七嶺鎮、長埠鎮、潭下鎮。多表現民間題材,具有濃厚的田間土味和勞動象征。演出時載歌載舞,對答如流,抒情滑稽,形成了粵東獨特的采茶戲,被譽為南方百花園中的奇葩。
據《五華縣誌》記載,五華采茶戲是清代江西贛南移民流傳下來的,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據《靈山筆記》記載:“粵民俗年正月,孩子們裝扮成五彩少女,壹隊12人,手捧花籃,籃中點著壹盞寶燈,宛若絳紗。該團是大圈的邊緣,十月唱歌采茶,俗稱‘茶籃燈’、‘花燈戲’。”可見采茶戲在粵東客家地區早已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