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思想中“陰陽對立觀”在審美觀念層面的表現是中和為美。
中和為美是西漢董仲舒用語。春秋時期已產生以“和”為美的思想。西漢董仲舒從“天人合壹”出發,認為社會中的壹切美都建立在與天地自然的美的“類之相應”基礎上,因而提出“天地之美惡,在兩和之處”,而夫德莫大於和,而道莫正於中。中者。
天地之美達理也……和者,天(地)之正也,中者天之用也,和者天之功也,舉天地之道而美於和(《春秋繁露·循天之遭》)。東漢《白虎通德論》把美視作神和上帝意誌的體現,認為天地萬物之美都是。中和的天德的體現,因此社會生活也顯出中和之美。
“中和”是中國最古代、最傳統,也是最優特色的美學範疇之壹。其基本內涵是協調適中,不偏不倚,剛柔並濟。
“中和之美”不僅體現了中國古代藝術的根本精神,同時也是古人人生實踐與藝術創造的最高理想,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我們知道,哲學是無形的藝術,它通過美學這壹中介,對藝術產生重大影響。而“中和之美”這種藝術審美追求,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