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代。到了明清時期,它已經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傳統節日之壹。受中國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壹些國家的華僑,尤其是當地華人的傳統節日。自2008年以來,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假日。2006年5月20日,被國務院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秋節自古以來就有祭月、賞月、吃拜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歷久彌新。中秋節是壹個豐富多彩的珍貴文化遺產,滿月是人們團聚的標誌,是思念家鄉和親人的寄托,希望豐收和幸福。中秋節、端午節、春節和清明節並稱為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
擴展數據:
民間中秋活動始於魏晉,盛於唐宋。瀏覽唐詩,的確有不少中秋賞月詩。明清以後,每逢中秋,月圓之時,人們會在庭院和陽臺擺上月餅、柚子、石榴、芋頭、核桃、花生、西瓜等水果,賞月談心,直到明月當空,再為月亮分享果實,其樂融融。
在中國的少數民族地區,中秋節也有豐富多彩的活動,如“拜月”、“淘氣的月亮”、“行走的月亮”、“跳躍的月亮”和“偷月亮”。
從科學觀測來看,秋季地球和太陽傾角增大,中國上空暖濕氣流逐漸消退,而西北風仍然很弱。這樣,在濕氣已經去了,沙塵還沒有起的時候,空氣特別清新,天空特別幹凈,月亮看起來又圓又大,是賞月的最佳時機。
百度百科-中秋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