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壹階段(60年代初至60年代中期)。壹種計算機通信網絡,其特征在於計算機和終端互聯,實現遠程訪問。第壹代計算機網絡由主機、通信線路和終端組成,只能算是計算機網絡的雛形。
第壹階段,具有遠程通信功能的單機計算機網絡系統解決了多用戶共享主機資源的問題。終端是啞終端,沒有自己的CPU、內存和硬盤,沒有能力。存在的問題:主機負擔重,通信成本高。還具有遠程通信功能的多機系統,解決了主機負擔重、通信費用貴的問題。問題:多個用戶只能* *享受壹個主機資源。
2.第二階段(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利用分組交換技術實現計算機之間的通信,改變了計算機網絡的結構和概念,形成了通信子網和資源子網的網絡結構。第二代計算機網絡是計算機網絡的“形成和發展”階段;美國的ARPA網絡是第二代網絡的代表。主要問題是網絡對用戶不透明。
3.第三階段(20世紀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後期):現代計算機網絡的互聯階段,以網絡體系結構的形成和網絡協議的標準化為特征。
在計算機通信系統的基礎上,重視網絡體系結構和協議標準化的研究,建立全網統壹的通信規則,利用通信協議軟件實現網內和網間的通信,通過網絡操作系統管理網絡資源,極大地簡化了用戶的使用,使計算機網絡為用戶提供透明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