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以前中國經濟重心在黃河流域,這壹地區原來沼澤沮洳較多,發展農業往往先開挖溝洫排水洗堿,形成高畦的農田。這種溝洫農田與使用耒耜、耦耕以及井田制相聯系。戰國以後,隨著自然景觀的變化和井田制的衰落,代之而興的是以實行平翻犁耕的低畦農田為主。大規模水利灌溉也發展起來,但旱作仍然是北方農業的主要部分。南方除部分山區實行刀耕火種外,早就在比較低平地區經營水田,但在不同程度上較長時期保存了火耕水耨的習慣。隋、唐以後,經濟重心轉移到南方。人口增加和土地兼並促使人們向山地和水域開發,出現了田、梯田和圩田、塗田、沙田、架田等土地利用形式。清代人口激增,造成人口多、耕地少的格局,大量人口湧向東南沿海島嶼、西南邊疆、內地貧瘠山地和東北、內蒙古、新疆等傳統牧區,使這些地區獲得進壹步開發。在這過程中創造出改造利用荒山、海塗、鹽堿地的經驗,但也使森林資源和牧養的環境受到破壞。
在擴大耕地面積的同時,中國古代發展農業的主要途徑是提高耕地利用率。戰國以來,連作制逐步代替休閑制成為主要種植制度。復種在局部地區早已出現,但較大的推廣始於宋代南方的稻麥壹年兩熟制,明、清以來,江南的雙季間作稻和雙季連作稻發展較快,華南與臺灣並出現壹年三熟的記述。北方兩年三熟也獲得發展。多種多樣的輪作倒茬方式和多層次間套作等,適應連作復種的需要也被創造出來。水稻、甘薯、玉米等高產作物有利於養活更多的人口,而人口的壓力又促進了更集約的土地利用方式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