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日(壯族初三),又稱歌圩節、歌婆節或歌仙節,是壯族以歌為依托祭祀祖先、擇偶的傳統節日。它是壯族人民及其祖先在特定的歷史條件和生活環境下逐漸形成的具有壯族特色的傳統節日。
祠堂內設壇,供豬牛羊、五色糯米,並請師班、道班辦事,祭祀先祖“雅浦”。各村送來的條幅掛在祭壇周圍。祭祀前,主人先設壇或靈堂,點燃香燭,儀式開始。
唱歌擇偶習俗是壯族三月三節日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壯族婚姻文化的歷史縮影。二重唱擇偶的習俗分為四個階段,即見面時唱“初戀歌”,戀愛時把它變成“禮物歌”,然後唱“告別情歌”,分手時唱“約會歌”。
歷史淵源:
據史料記載,壯族的三月三來自於對北帝真武神的祭祀,壯族的三月三是對中國古代“上巳節”的傳承。如今“三月三”節在中原地區逐漸式微,壯族人民在歷史上將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滲透到壯族三月三節中,使得壯族三月三在民族文化中不斷傳承。
中國古代就有“三月三,上巳節”的記載。唐朝時期,杜甫在《兩為道》詩中描寫唐朝的風俗:“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濱水遊人多”。宋在《廣西三月三》中描述了今天桂林三月三時的情景:“初舊俗繁華,全城沸騰著江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