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賽龍舟的起源有很多說法,比如祭祀曹娥、屈原、水神或龍神,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龍舟賽最早傳入日本、越南、英國等周邊國家,是2010年廣州亞運會的正式比賽項目。2011年5月23日,龍舟賽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賽龍舟”是戰國時期就有的習俗。在戰國時期,人們在鼓聲中雕刻龍形的獨木舟,並進行比賽,以娛樂神和人。此時,賽龍舟是儀式中半宗教半娛樂的節目。
在兩湖地區,祭祀屈原與賽龍舟密切相關。也許在屈原、曹娥、伍子胥死後,當地的人們也用靈魂船來送他們的靈魂下葬,所以有這個習俗。但賽龍舟除了紀念屈原,在各地也被賦予了不同的意義。
擴展數據:
賽龍舟也是很多文人捕捉靈感、展示才華的大好機會。千百年來,關於賽龍舟的詩詞數不勝數,展示了端午節習俗豐富的文化內涵。這些詩歌從不同的側面描述了賽龍舟的激情場面,為後人留下了壹幅美麗的賽龍舟的景象。
在劉禹錫的《杜菁曲》中,詳細描寫了沅江賽龍舟的場面和申奧獲勝的壯觀場面。劉禹錫準確無誤地描述了勝利者的喜悅,失敗者的沮喪以及賽後在水中嬉戲的人們和岸上的彩旗。宋代著名詩人黃公紹寫了十首關於端午節的歌曲,其中也詳細描寫了杭州西湖賽龍舟的情景。
百度百科-龍舟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