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就是踢的意思。“鞠”,即古代足球,壹般用皮革縫制,分為空心球和實心球。最早見於《史記》、《蘇秦列傳》。當時,在齊國首都臨淄,蹴鞠在民間廣泛流行。
漢代,人們把蹴鞠作為“治國習武”之道。蹴鞠更傾向於直接對抗,既能強身健體,又能讓士兵保持良好的體力和心情。並逐漸發展成為壹項非常專業的運動,並開始出現“程菊”,壹個有墻有看臺的專業足球場。並出現了世界上第壹部體育專著——《蹴鞠二十五篇》。
到了唐朝,因為唐太宗和唐玄宗都愛看蹴鞠,所以蹴鞠運動迅速流行起來。蹴鞠在規模、規格、場地、器材等方面有了進壹步發展。
“鞠”不再是漢代的“毛丸”,而是用八片尖皮縫制而成的圓球形外殼,外殼內放壹個動物尿泡,充氣後變成壹個更圓更輕的球。球門也類似於現代風格,由兩根柱子組成,中間掛著壹張網。
女子足球出現在唐代,是因為蹴鞠用的球更輕更圓,不太註重對抗。
元代以後,許多仕女愛紅妝甚於蹴鞠。與現代女足崇尚力量和速度不同,女子蹴鞠又被稱為“美女蹴鞠”,因為它註重表演,踢高踢小,對女性的外貌、身材、技術要求較高,體現了女性特有的女性美。
中國古代蹴鞠運動的興衰與皇帝的偏愛不無關系。明史中記載,朱元璋稱帝後,禁止士兵蹴鞠失誤,並頒令“蹴鞠隊員要卸腳”。然而,由於其自身的魅力,蹴鞠仍然深受人們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