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禮記·喪》:“女子有三從之意,並無特殊之道,故不娶父,而嫁夫,夫死於子。”
翻譯過來就是:“女人有三從之意,沒有什麽特別的方法,所以不從父嫁,從夫嫁,從君亡。”
所謂“四德”是指:德、言、容、功,也就是說,做女人,首先是品德,要能堂堂正正;然後文字;其次是外貌;最後,經營家庭的方式。出自《李周天官載》
古代為女性設定的道德標準。男人選擇妻子的標準。三從四德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用來約束女性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規範,統稱為“三從四德”。儒家倫理和法典根據“內外有別(即男女社會分工)”的原則,規範女性壹生的道德、行為和修養。
教育部出臺《關於禁止妨害義務教育的若幹規定》,增強法治意識,進壹步加強對適齡兒童少年的義務教育。校外培訓機構不得有違背黨的教育方針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訓內容,不得以“國學”為名教授“三從四德”,不得利用宗教開展妨礙國家教育制度的活動。
擴展數據:
“三從”和“四德”的由來
“三從”壹詞最早出現在周漢時期的儒家經典《禮記·喪禮·夏紫傳》中,論述已婚婦女為夫為父的喪年。
“四德”壹詞見於李周天官內載,天官內載是教導後宮女子的官職,負責按部就班地教導後宮女子,包括地位較高的“九妻”。
最初是壹種宮廷女子教育,後來被稱為“三從”,成為女子道德、行為、能力、修養的標準,即“三從四德”。
百度百科-三從四德
百度百科-三從
百度百科-四德
人民網-不要以國學的名義教三從四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