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對中醫學發展的影響如下:
儒學思想融入中醫學:成為中醫學核心內容的陰陽五行學說自形成之日起就和儒學密切相關,作為儒家方法論的象數學說中所包含的陰陽學說、運動觀點、推類比附等內容對中醫學認識論和方法論都有重大影響。
如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人副天數》中“天人合壹”思想,在中醫理論中有充分的體現並有所發展,中醫把經絡、脈象、五官等均與天地相比附,成為中醫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五行學說的生克理論是由儒家所創後又與陰陽學說結合運用,進而被中醫學家用以解釋臟腑、經絡的生理、病理現象,成為中醫學理論的核心部分。
儒家的中庸思想對中醫學有較深影響,《陰證略例·序》說“《中庸》曰: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而況醫乎!”
《內經》很重視中庸之“和”這壹思想,強調維持正常生命活動應“法於陰陽,和於術數”,認為疾病是氣血不和所致,“氣相得則和,不相得則病”、“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主張治療時“必先歲氣,無伐天和”、“疏其血氣,令其調達,而致和平”。
儒家的仁義道德觀被許多醫家所尊崇,孫思邈認為醫生應“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誌存救濟”;張仲景“精究方術”,則是為了“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
古有“不為良相,便為良醫”之說,中國歷史上的許多名醫,都具有深厚的文化素養,如陶弘景不但精於醫藥,還長於天文、地理、歷算。蘇東坡、沈括不僅是大詩人和科學家,也博知醫藥,他們的儒家思想自然被融入到醫學理論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