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故事 - 中國傳統文化的理想人格是怎樣的

中國傳統文化的理想人格是怎樣的

對內心仁德的自覺、肯定和主體精神的偉大和崇高,要求人們為了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應終生不懈地努力,要以天下為己任,不怕任何挫折和磨難。

孔子的弟子曾經說得好:“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論語·泰伯》)可以說,達到“仁”的理想境界,也就是“聖人”、“大丈夫”。他們愛仁以德,立人達人,忠孝信義,寬信敏慧,智勇剛樸,心胸坦蕩,有浩然之氣,對社會、人生都有強烈的責任感。

擴展資料:

不同的時代和社會有不同的理想人格。如中國古代儒家提倡的“聖人”,即內聖外王。“內聖”指人的內心通過自我修養所達到的壹種高尚境界;“外王”指人的道德修養的外化和外在表現,即把人自身的心性修養推廣到自身以外的社會領域。明清之際黃宗羲、顏元等提倡的“豪傑”。無產階級的理想人格是全面發展的、具有高尚道德品質的***產主義新人。

中國古代的這些“文化”概念,基本上屬於精神文明範疇,往往與“武力”、“武功”、“野蠻”相對應,它本身包含著壹種正面的理想主義色彩,體現了治國方略中“陰”和“柔”的壹面,既有政治內容,又有倫理意義。

其次,古代很大程度上是將此詞作為壹個動詞在使用,是壹種治理社會的方法和主張,它既與武力征服相對立,但又與之相聯系,相輔相成,所謂“先禮後兵”,文治武功。有些還包括小吃,風俗等傳統文化。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理想人格

  • 上一篇:春節的結尾怎麽寫?
  • 下一篇:讀下面的詩,回答問題。在端陽采摘。宋、許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