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對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關系的獨特理解。
2.中國古人對理想的不懈追求。
3.註重道德修養和道德教育。
4.註重人生境界和理想人格。
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在漫長的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它是中國各族人民社會生活的反映,是中華文化最本質、最集中的體現,是各族人民生活方式、理想信念和價值觀念的文化濃縮,是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紐帶、支撐和動力,是創新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民族靈魂。
中華民族崇尚精神的優秀傳統首先表現在對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關系的獨特認識上。古代聖賢認為,人之所以不同於動物,在於人的道德和精神追求。物質生活對人來說是必須的,但如果只沈溺於物欲而不能自拔,那無異於壹種動物。
中國傳統文化認為“不義而富貴於我如浮雲”,崇尚“有飯壹瓢飲,在陋巷,人不忍則憂,回去不改其樂”的精神追求。
基於對精神生活重要性的認識,中國古代人崇尚義利觀,把義利放在首位,在理欲觀中引導欲望和節欲,強調以道德理性和精神品格對欲望的引導和控制,時刻警惕私欲和貪婪。因此,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視和崇尚精神生活是古代思想家的主流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