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崇尚精神的傳統首先表現在對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關系的獨特認識上。中國的傳統文化認為,不義之財,富貴於我如浮雲,崇尚有飯吃,有瓢飲的精神追求。在壹個刻薄的巷子裏,人不忍則憂,人不變則樂。中國古代人主張義利觀,即以義制利,以義為先,在理欲觀上引導情欲、強調節欲,以道德理性、精神品格引導、控制欲望。
中華民族崇尚精神的傳統還表現在中國古代人民對理想的不懈追求上。堅定不移地堅持理想是中國古代人精神的典型體現。儒家強調仁人誌士為仁,無存害仁,有死成仁;墨家以愛與互利為理想。無數仁人誌士,胸懷天地,壹生為民,功成名就,萬世開太平,追求理想。
中華民族崇尚精神的優秀傳統表現
1,表現在對道德修養和道德教育的重視。
比如把立德放在三仙(立德、立功、立言)之首,重視人的精神品格培養。再比如,從田字到庶人,都是以修身為本,認為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有道德的人。同時,古人具體的修身養性方法、家訓、家規等教育方式也表現出對精神世界的極大關註。
2、理想人格的表現。
比如孔子的知者,不如善者;好的人不如快樂的人;孟子的願望是好的,他自己的信仰也是好的。豐富意味著美麗,充實意味著偉大,偉大意味著神聖,神聖意味著上帝。這些思想都體現了對人生境界的看法,以及對崇高的人生境界的尊重和追求。
再比如,關於理想人格,儒家推崇的君子、聖人,道家追求的真人、完人,梁啟超呼籲的新民,都是註重精神品格的具體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