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藍是壹種用軟扁銅絲捏成各種圖案並焊接,然後在圖案中填充琺瑯釉燒制而成的瓷器。景泰藍又稱“銅胎景泰藍琺瑯”,因所用琺瑯以藍色為主而得名。
景泰藍是壹種結合了瓷器和銅的獨特工藝。制作景泰藍,首先要用紫銅做胎,然後用扁而細的銅絲在胎上貼上圖案,再用不同顏色的琺瑯釉嵌填圖案。
這道工序完成後,就是反復的燒結,拋光,鍍金。可以說,景泰藍的制作工藝既使用了青銅工藝,又使用了瓷器工藝,同時引入了大量的傳統繪畫和雕刻技藝,堪稱中國傳統工藝的集大成者。
景泰藍的起源
關於景泰藍的起源,考古界沒有統壹的答案。壹種觀點認為景泰藍誕生於唐代;另壹種說法是忽必烈汗在元朝西征時從西亞和阿拉伯傳入中國,先流行於雲南,後在北京受到人們的喜愛,才傳入中原。
但有壹點是學界公認的:明代宣德時期是中國景泰藍的技術優勢,提升到了壹個新的高度,達到了輝煌的階段,“景泰藍”壹詞由此誕生。釉色均勻,絲工粗糙,紋飾豐富。
清初的景泰藍工藝已經名揚天下,並大量出口國外,成為海外貴族家庭中的裝飾品。這壹時期的景泰藍品種豐富,制作工藝精湛。在原料方面,明代不再使用青銅作為胎骨,而是使用延展性很強的純銅作為材料,並應用了新的制胎和掐絲技術。
所以景泰藍的造型比明代更為均勻多樣,銅絲細而均勻,絲綢光滑婉約,紋飾靈活精致。器皿的應用範圍比以前更加廣泛。除了明代常制的宮廟禮器外,還有鼻煙壺、屏風、香爐、屏風、桌椅、茶幾、筷子、碗等。
參考以上內容:百度百科-絲琺瑯銅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