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20~1930期間,巴黎藝術圈的壹些藝術家對當時電影日益商業化和大量低俗無聊電影的拍攝極為反感,試圖制作“純電影”,盡可能展現電影美學的壹切可能。這種探索、實驗和研究就是先鋒派。
2.新現實主義。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壹些意大利導演提出了“扛著相機上街”的主張,從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尋找事件,從群眾中尋找演員,拍出了壹批紀錄片性很強的影片,反映了生活現實和下層民眾的精神面貌,暴露了大量的現實問題。
3.新浪潮學校。
1959法國戛納電影節見證了壹批令人印象深刻的電影,其特點是大量的意識流、倒敘等鏡頭,將許多生活事件以不熟練的跳躍手段不合邏輯地結合在壹起,被稱為電影的“新浪潮”。
4.政治電影。
20世紀70年代,蘇聯和西方電影人以重大政治事件為題材,拍攝了壹些觸及國內外現實政治問題的電影,為自己的政治路線和內外政策服務。
5.紀實風格。
這種風格要求盡量少假設,少被人強調的沖突和情節,最好是按照原著生活寫實拍攝。
6.理性電影。
蘇聯著名電影藝術家愛森斯坦在20世紀20年代末提出“電影藝術的目的不是生動地表現現實而是表現概念”,認為電影是“萬能的”,甚至想把《資本論》搬上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