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秦腔又稱梆子戲,是中國西北地區的傳統戲劇,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壹。陜西、甘肅在古代屬於秦國,所以被稱為“秦腔”。因早期秦腔表演常以棗梆子為伴奏,故又稱“梆子戲”。秦腔形成後,流傳到全國各地。因其成熟完整的表演體系,對各地戲曲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並直接影響梆子戲成為梆子戲的始祖。秦腔的表演技巧簡單、粗獷、豪放、誇張,富有生活氣息,技巧豐富。
3.通州梆子是陜西省大荔縣的地方傳統戲劇,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壹。通州梆子起源於陜西關中東部大理(古通州)中心的十余縣。伴奏樂器除敲鼓板外,還以棗梆子打節,故名。歷史悠久,影響深遠,被譽為梆子戲的鼻祖。在開發中,為了區別於西路,又叫東路(通州稱為勞動路)。風格保持滿堂飽滿的曲調,慷慨激昂的音樂和豪邁的表演,具有古琴的剛勁之風。
4.陜西省漢中市地方傳統戲劇《刁寒地》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壹。刁寒杜戲,又名刁寒秦腔、南路秦腔、杜戲,是明末關中秦腔傳入漢中,結合地方方言和民間音樂而形成的梆子戲。流行於漢中各縣區,流傳至湖北安康、川北、隴東等地。漢調的唱腔既有秦腔的高亢渾厚之美,又有陜南地方音樂的飄逸柔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