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捏瓷泥:工匠用手小心翼翼地捏,直到瓷藝師捏得均勻為止。
2.下料(器件成型):下料是壹個重要的步驟。龍泉青瓷工匠用電動拉坯機,把捏好的瓷土放在拉坯機上,然後用手蘸點水,輕輕拍打,右腳踩壹個踏板。踏板用於控制轉盤的速度。
3.烤胚:拉坯時,需要將物體放在架子上晾幹。
4.胚修:烘幹後的坯體需要打磨,烘幹後有些部位會開裂,需要精修。
5.素燒:將胚放入窯中燒至800-900度。
6.施釉:坯體幹燥後,最關鍵的壹步是施釉。釉面好不好,關系到最終產品的釉色。
7.窯燒:窯內溫度需要達到1300度以上,24小時不間斷燒。冷卻後,窯將是壹個晶瑩剔透的龍泉青瓷作品。
歷史淵源:
據考古發現,宜興早期青瓷出現於東漢時期,窯火延續千年,直至北宋初年,因工藝精湛而失傳甚至全軍覆沒。1961年,江蘇省輕工業廳為了復原失傳壹千多年的宜興青瓷,啟動了科研項目“宜興青瓷復原試制及工藝研究”。
當時大批青瓷工匠聚集於此,開始了轟轟烈烈的重燒工程。詹興弟就是其中之壹。宜興青瓷青中帶藍,質地溫潤,猶如瓷器裹光。國內外粉絲眾多。自20世紀80年代初以來,宜興青瓷在國內外的影響越來越大。
形成江蘇宜興和浙江龍泉並駕齊驅的局面。宜興青瓷還被外交部和文化部指定為國禮,遠銷國外。被譽為“東方藍寶石,玲瓏碧玉”。
1990年代,宜興青瓷廠面臨著機制、市場和成本的壓力,逐漸枯竭,最終倒閉。廠裏的青瓷工匠大多分道揚鑣,很少有人繼續做青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