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場不同的非遺活動同步展開,興趣盎然地學習非遺、動手動腦地做非遺、歡樂地玩非遺、津津有味地享受非遺四大板塊共計100門課程。學生可以選擇“二十四節氣”課程和“走進世界文化遺產”課程,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還可以做皮影戲,和非物質工匠壹起學習剪紙和印度藍染,體驗非物質文化遺產制作的樂趣。他們還可以品嘗到大白兔奶糖、五香豆角、小籠包、海棠糕等上海的無形美食。
每節非遺課只有半個小時,但足以做出壹個可以帶回家的非遺作品。在壹次紮染課上,35名學生在王老師的帶領下,用帕裏把玻璃彈子包好,用橡皮筋紮緊,浸泡在老師帶來的染料裏,拿出來清洗幹凈,就成了壹塊漂亮的染藍手帕。
"每個孩子做的手帕都是獨壹無二的孤兒."王師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白族紮染技藝傳承人學習傳統紮染技藝。在課堂上,她會給孩子們講紮染的基本歷史淵源和技法,介紹染藍液的來源。但在具體操作中,她鼓勵孩子們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我告訴他們,構圖可以是三角形、發散形、規則形或不規則形。玻璃球放進去的時候要用橡皮筋綁住。不同的顏色用不同的緊度和染色時間出來。紮染有很多不可預測的東西,這是吸引孩子的地方,也是這項技藝吸引我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