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信仰(閩臺送王船)是福建沿海漁村的傳統民俗活動。通過祭奠海神、悼念海上遇難的靈魂,祈求海上平安、漁翁得利,寄托漁民消災避禍、祈求保佑的美好願望。這壹習俗可以追溯到明朝初期,已有500多年的歷史,通常每三年舉行壹次。
在閩南語中,“王業”的稱號意味著崇敬和敬畏,民間也流傳著它的前身是被皇帝冊封的冤鬼,所以叫“王業”。然而,“王業”並不是指某壹個神,而是指壹群性質相似的神,每個王業的起源也有不同的地方解釋。
歷史淵源
關於“王業”的起源,有多種說法,其中有壹種說法是王業是天帝根據人間善惡大神巡視的代表。供奉王業的寺廟通常被稱為“代天府”,王業也被稱為“代天府”。送王船是送瘟疫、祈福的民間祭祀活動。清朝康熙年間,《臺灣使領館誌》壹書載有兩卷:“三年,王船造。”甘龍的《海城縣誌》詳細記載了醜年(1769)冬天送王船的儀式。
閩臺派王船送“代天獵”的太子。王子的傳說還沒有定論。最早的傳說可以追溯到明朝初年,最晚可以追溯到清朝雍正年間。2004年,148王子由福建省廈門市同安區西柯鎮蘆厝村送出。按四年計算,已有500多年的歷史。這位王子不代表“瘟神”,而是代替皇帝巡視四方,賞善懲惡,祈福禦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