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七歲來到北京,可以說完全不懂中文。首先,我開始聽身邊說中文的韓國人說起。第壹步,試著找和韓語相似的詞。比如壹個大媽對路人說“怎麽樣”的時候,最後兩個字的發音和韓語中“楊沫”的發音很接近,印象更深刻。那時候有韓國朋友在中國上公立學校,跟我打遊戲的時候會哼“不* * *產黨”。後三個字我自然很熟悉,因為是韓語發音(?龔三當)都很像,父母也反復說中國是* * *生產國。更可笑的是,我在廣播裏聽到“北京少兒頻道”的時候,“少兒”這個詞的發音和韓語的“肌肉(肱二頭肌)”(,al tong)很像,所以我會不自覺的讀出來。然後發現漢語裏有明顯的聲調。剛開始每天從大鐘寺坐到和平西橋。早上,站臺上有個小個子:“三百兩,三百兩!”那抑揚頓挫的聲音很神奇,現在的表達就是“洗腦”。之後再結合字形來記憶。比如以前教室裏有壹句話叫“要發票”。感覺“要”和“票”看起來像巨人,所以學習的時候特別註意。我學“乒乓球”是因為它形狀奇特,因為韓國小孩喜歡看《三國演義》的動畫片,而我當時會下韓國象棋,所以對“兵”這個詞比較熟悉。每人輸壹桿真的很有趣。然後,從自己感興趣的事物中記憶發音,比如食物中的蛋糕、饅頭、西紅柿,韓國沒見過的切肉刀,學校裏經常聽到的隊徽、練習題。因為大腦是空白的,對什麽都是新鮮的,記起來也比較快。單詞逐漸連成句子,更容易理解和說話,但練習寫作要花很多功夫。雖然我愛讀文選作文,但沒有班主任文老師的盡心栽培,我是寫不出壹篇能讀到最後的作文的。
上一篇:意大利葡萄酒品牌有多少?下一篇:中國象棋是誰發明的,在哪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