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誌》中記載,梁武帝太清三年(549年),“侯景圍臺城,簡之女做風箏,飛於空中,告急”,最後搬救兵開道。
唐朝末年,造反的田月兵到了臨安。宋將軍張權率軍頑強抵抗,但時間久了,張權害怕這座孤立的城市難以防守。為了得到援軍,張權把求救信綁在風箏上,送出城外。最後引來援軍,清剿臨安城。
風箏是古代的壹種科研工具。古人用風箏進行氣象研究和監測。明朝的王魁在《李海記》壹書中記載,用風箏做測風實驗。
古人也用風箏作為生產工具。正如《資同治鑒》所記載,早在兩千多年前,人們就用風箏“載人,飛越障礙,在川澤上空掠過”,彌補了“馬捉不到”的不足
風箏已經被用於軍事:
《鴻書》中記載,春秋時期“魯班失木鳶以窺宋城”,說魯班最早在戰爭偵察中使用風箏。秦末劉邦和項羽決戰的時候,劉邦的大將韓信曾經放風箏。
根據風箏引線的長度,可以估算出秦代皇宮的距離,從而確定方位,然後在項羽之前挖壹條地道進入秦代皇宮。
還有壹個風箏載人的故事。雖然存疑,但我還是會聽的。據說韓信圍攻項羽的軍隊時,讓壹個輕騎坐在大風箏上,乘著夜風悄悄來到項羽的軍營。
唱著壹首淒涼無盡的楚歌,觸動了項羽麾下楚兵的思鄉之情,致使項羽的軍隊人心渙散,士氣低落。最後被韓信打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