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石窟開鑿於北魏孝文帝年間,後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宋等400余年的大規模修建,南北長1公裏。今天,有2345個石窟,超過65438+萬個雕像和2800多個碑文。其中《龍門二十》是渭北書法的精華,褚遂良《壹闕佛龕碑》是初唐楷書藝術的典範。
龍門石窟歷時長久,跨越多個朝代。它們以大量的實物圖像和文字資料從不同側面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等諸多領域的發展變化,為中國石窟的創新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擴展數據
龍門石窟是中國古代碑刻數量最多的地方,被稱為古代碑林。* *碑刻2860余件,其中歷史悠久的《龍門二十品》和楚易闕佛龕碑分別為魏碑和碑的典範,堪稱中國書法藝術的精品
龍門山共有11000多尊佛像,其中最大的佛像盧舍那佛高17.14米,頭高4米,耳長1.9米。最小的佛像在蓮花洞,每尊只有2厘米長,稱為微雕。
參考:百度百科-龍門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