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提出了“性善論”。孟子說:人有惻隱之心、廉恥之心、逆來順受之心、是非之心。人為什麽會有這四顆心?因為這是天賦和人性,天道是仁,人性是善。沒有這四種心,就是“非人”。既然不是人,那也沒什麽好說的。
另壹個百家爭鳴的名人是荀子,他也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但他的觀點是“性惡論”,荀子的書中有壹章是關於“性惡論”的。他認為人性是“生而有好利益”、“生而有疾惡”、“生而有耳目、善感、善聲”的。孩子壹出生就會吃奶,兩只小拳頭攥得緊緊的,壹出生就來撈世界。長大了,和別的孩子玩會搶別人的東西。這些行為是自然的,無需教導。善良在哪裏?沒有教育,妳永遠無法變好,所以說“人性本惡,其善也是假的。”假的是假的,意味著教育改造,善是後天環境和啟蒙學習的結果。所謂“禮義之士,聖人所生,學之者能之,行之者也...學而能行,能行在於才,謂之虛妄”。
與孟子同時出現的還有《告白》,《孟子》七篇就有告白。認為人性就像壹張白紙,沒有善惡之分,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生絲和生絲壹樣,生絲本身是無色的,人性也是無色的,但東方可以好,西方可以壞。
中國在歷史上對人性的認識大概就是這三個結論:性善、性惡、性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