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來主張和平反對戰爭主要體現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宗教等方面。
“和平”是中國傳統文化核心理念之壹,它內藏於中國人的靈魂深處,外顯於中國人的行為之中。古往今來,“和平”文化元素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表現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宗教等方面,體現在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等各種關系之中。它不僅在古代中國發揮重要作用,而且也將繼續在現代中國發揮更大的作用。
1、中國統治階層的“和平”理念。
中國歷史上的統治者無不以“天下和平”“天下太平”作為自己治國理政的最高目標。如西漢政治家董仲舒的《春秋繁露郊語》中記錄:“天下和平,則災害不生。”西漢淮南王劉安的《淮南子氾論訓》記載:“天下安寧,政教和平,百姓肅睦,上下相親。”
2、中國知識階層的“和平”理念。
北宋著名理學家張載認為,知識分子應該“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士人應繼承和弘揚先賢創立的中國獨特的學問,為開創千秋萬代的太平基業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3、中國平民階層的“和平”理念。
中國傳統文化是可以說以農耕文化為主的文化。中國的農民長期定居於壹方,以土地為生活的根本,以種植農作物為衣食來源。因此,喜歡和平安定、沒有戰亂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