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故事 - 論中國古代心理學思想中的以人為本。

論中國古代心理學思想中的以人為本。

壹種認為人類是世界上最有價值和最重要的東西的觀點。它與“人是萬物之靈”的含義相聯系,是中國古代心理學思想的重要觀點,是中國古代思想的寶貴傳統。中國古代思想家總是把人和獸區分得很清楚。戰國時期的荀子說:“水火有生而無生,植物有生而無知,動物有知而無義,人有知而有義而生,故為天下最貴。”(荀子知望)他不僅看到了人與動物、植物乃至無生命物體的聯系,而且指出了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漢代的董仲舒認為人是“萬物之靈,天下之貴”(《春秋故事·天地陰陽》)。漢代王充指出,人之所以有價值,是因為他有知識,有智慧。他說:“有三百蟲,是人為的,天地之性,貴於人,知之亦貴也。”(《論衡別通》)他還說:“人,物,萬物中的智者。”(《辨崇》)宋代的朱和清代的戴震也有類似的論述。

中國學者歷來將人與天地並列,稱天、地、人為“三才”。中國最早的經典《尚書》在《泰誓》壹章中說:“唯天地為萬物之父母。唯有人是萬物之靈。”這是中國思想家壹直宣稱“人是萬物之靈”的最早說法,是人貴的另壹種說法。春秋時期思想家老子也認為“域有四大事,人為第壹”。所謂“四大”,就是指道、天、地、人。他肯定了人與天地同為“大”,二者之間有著優越的地位。儒家經典《孝經》說:“天地之性,貴也。”唐代哲學家劉禹錫更進壹步,指出了天人關系。他在《天論》中提出的天人“互尊”、“互用”的理論,進壹步發展了“人的價值”的觀點。(見人貴論)

  • 上一篇:黃酒和白酒哪個歷史更早,哪個更適合我們中國?
  • 下一篇:中國文化與中國人 觀後感600字左右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