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已出現“普通話”壹詞,清廷1909年規定北京官話為“國語”,民國時期多次制定國語讀音,新中國成立後1955年規定國家通用語言為普通話。國語的前身是明清官話,更早之前則稱為雅言。
沿革:1909年清政府將北京官話命名為國語;民國時多次制定標準,1923年國語統壹籌備會第五次會議決定基於現代中國北方官話的白話文語法和北京話語音制定語音。
普通話作為聯合國工作語言之壹,已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和外國人學習中文的首選語言。截至2015年,中國70%人口具備普通話應用能力,尚有約4億人只局限於聽懂的單向交流。
擴展資料:
普通話推廣過程
中國地域廣闊方言眾多。由於不同方言在溝通上存在壹定的障礙,不利於各地經濟文化的溝通交流,因此存在“區域文化島”的現象,這些“區域文化島”保留了不同地區的先進文化和民間智慧的精華。
但是由於語言障礙無法很好的交流和互相取補,因此,需要有壹種***同語來消除“區域文化島”,將中國廣袤土地上所有的智慧黏合起來。
不過推廣壹門語言是壹個漫長的過程,不宜操之過急,要恰當處理好地方語言的發展和普通話推廣之間的協調性。推廣普通話的目標不是要消滅地方語言,而是要消除溝通障礙,但是在推廣當中的確出現了消滅方言的現象 。
所以在推廣的時候要把握好力度,明白過猶不及的道理。因為語言多樣性壹直是中華文明的寶貴文化積澱之壹,就和生物圈中的生物多樣性壹樣,因為多樣性,這個世界才能多姿多彩,因為多樣性,生物圈才能維持平衡。
百度百科—普通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