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看起來壹般,外國的看起來真實。壹部50分鐘的紀錄片國內投入最多也就幾萬元,而國際平均制作是654.38+20萬歐元,也就是654.38+20萬元。故宮是投資最大的,不過才600多萬。國內投資電視劇也不吝嗇,動輒幾千萬。各種紀錄片只要能在電視劇投資上分壹杯羹,就很不錯了。其次,畫面語言的故事性是紀錄片的基礎。優秀的外國紀錄片通過完美的畫面和聲音營造的氛圍來吸引和感染人們。而國內各種紀錄片都熱衷於“單挑”,壹個接壹個的采訪,壹個接壹個的發聲。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紀錄片:壹部30分鐘的片子,20多人在“講故事”。這是90年代講述普通人故事的紀錄片定位造成的硬傷,讓很多紀錄片愛好者的創作進入了語言泛濫的誤區。第三個區別是,中國紀錄片受說教傳統影響,節奏太慢,往往讓人誤以為這是紀錄片的特點;其實並不是。“好看”還是紀錄片的關鍵,紀錄片要懂得設置刺激。另壹方面,國外優秀的紀錄片,每隔壹到兩分鐘就有伏筆和懸念,“引誘”妳深入。國產紀錄片還是需要在創作理念上下功夫。
推動紀錄片商業化有助於解決國內紀錄片的諸多不足,比如開放更多的紀錄片頻道――比如英國有七個紀錄片頻道,而中國只有兩個(中央10科技教育頻道勉強壹個,另壹個是上海紀錄片頻道)。這使得紀錄片的拍攝和播出很難形成良性循環,自然遠離觀眾,更不用說大投入大產出了。
上一篇:魯班鎖梅花鎖怎麽開鎖下一篇:為什麽現在的年輕人不喜歡做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