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將領提議用“熊”圖騰,黃帝因怕傷害各氏族、部落的感情而不同意。最後他提出,蛇是身體,魚鱗是用來保護蛇身的,獅頭是蛇頭,獅尾是蛇尾,鹿角是蛇的角,鷹爪是蛇的爪。合起來代表各種圖騰,所以諧音為“龍圖騰”。它能起飛,能下水,能爬行,代表了各種動物的技能和很多部落的特點。大家聽了之後都很滿意。
協議達成後,黃帝選擇農歷二月初二,黃道吉日,在日茨山頂舉行儀式,升起龍旗。從此就有了龍是傳人的說法。因為龍的含義,代表了各個部落的理想,龍自然成為歷代帝王的專用名稱。皇帝被尊為真龍帝,皇帝的後代被稱為龍子龍孫。
在考古發掘中,也發現了龍紋,龍確實是作為圖騰存在的。1987年,考古學家在河南省濮陽縣西部的西水坡發掘出壹條由蚌殼組成的龍紋。根據年代測定,出土的蚌殼龍也屬於仰韶文化時期。
圖騰是壹個群體的標誌,旨在區分群體。用圖騰來解釋神話、典籍、民俗,往往能得到同樣的結果。圖騰是原始人對壹種動物或自然物的崇拜,所以作為這個氏族的徽記或象征。
在古代,中國到處都是沼澤。人們的生產力和武器都非常落後,人們經常受到野獸的襲擊,所以為了神靈的保佑,他們把野獸作為自己的圖騰。當時用的是狼,熊,鱷魚。因為有許多沼澤,鱷魚經常傷害人,所以有更多的部落使用鱷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