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抗元起義領袖張士誠(或朱元璋謀士劉伯溫)趁中秋節人多,互贈圓餅,餅中夾有“八月十五夜殺韃子”的字條。大家看到餅裏的紙條,就像是壹個“韃子”(元兵)在這壹夜親手犯下了各種罪行。事後,大家吃餅慶祝起義的勝利,並正式把中秋節的圓餅稱為月餅。在很長的歷史時期,甚至在上個世紀末,很多月餅還貼著壹張小紙條!可惜近幾年生產的月餅不見了,月餅裏代代相傳的“文化密碼”也不見了。還有壹種說法是,明洪武初年,徐達將軍攻占了元朝殘余勢力盤踞的首都北京,捷報傳到了首都南京。正在下棋的明太祖朱元璋欣喜若狂,即宣布全世界都要慶祝中秋節,並在反袁起義時用傳達信息的月餅獎勵臣民。從此,月餅成了中秋節的“法定”食品,壹定要吃[1]。
民國時期,南京的月餅市場是廣式、蘇式、地方式的“三分天下”。廣式餡料以火腿、棗泥、椰蓉為主,廠商以冠生園為首,大三元、康樂園次之。他們以聲勢浩大的廣告宣傳為手段,在報紙上刊登巨幅廣告,在櫥窗裏裝飾霓虹燈。著名的蘇港廠商有小蘇州、太平村、稻香村,廣告制作有海派特色,愛搞噱頭;蘇式月餅的質量不比廣邦差,但價格更便宜。所以節後財力比廣邦好。廣邦的客戶是達官貴人和商人;蘇剛的客戶多為小康家庭;而普通大眾卻樂於加入這個幫派。雖然它的餡料只是兩種肉,五仁和素椒鹽,但這個團夥在城裏的點心店,100多家都是老字號。他們不裝修櫥窗,更不打廣告,但都是靠質量、誠信、低價贏得客戶,市場份額比廣幫、蘇幫還要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