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來,在傳統春節期間,漢族和中國的滿族、蒙古族、瑤族、壯族、白族、高山族、赫哲族、哈尼族、達斡爾族、侗族、黎族等十幾個少數民族舉行以祭祀神佛、祭祖、除舊布新、迎新祈福為主要內容的慶祝活動,形成了竈祭、除塵、放鞭炮。
比如漢族地區的“過年”“年夜飯”傳說,人們往往把春節稱為“過年”,把除夕夜的年夜飯稱為“年夜飯”。關門吃“年夜飯”的由來在江南壹些地方,吃年夜飯時,門要關著,不能大聲說話,也不能敲筷子。吃完年夜飯,把桌上的碗筷收拾幹凈再開門,意思是關門賺錢,開門營業。據說閉門吃年夜飯的習俗是為了捉弄鐵拐李而流傳下來的。
還有各種習俗,比如貼春聯,源於古代的桃符。傳說在東海獨朔山的桃樹下,有壹個茶神和壹個陰沈的二神,掌管著所有的鬼怪。萬壹有鬼,他們就把它綁起來餵老虎。於是,人們用桃木雕成申屠和毛玉兩個雕像,掛在門邊,以辟邪。這是桃子的象征。後來,符濤簡化為在紅木板上畫壹個門神像,再簡化為在大門兩側長方形的紅木板上寫上“申屠”和“雷宇”的名字,以辟邪求好運。在春節期間,人們總是用新的桃子符號替換舊的。後來由於皇帝的喜愛,再加上文人的喜愛和群眾的流傳,春聯演變成了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