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衽是漢人的標誌,衽,本義衣襟。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帶,將右襟掩覆於內,稱右衽。反之稱左衽。古代中原漢族服裝衣襟向右,以“右衽”謂華夏風習。“左衽”壹般指中原地區以外少數民族的裝束。壹些歷史時期,漢族受外族影響(譬如春秋戰國、五胡亂華時期等),也有著左衽的情況在《論語·憲問》裏有壹條孔子語錄:“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沒有管仲,我們恐怕要披頭散發穿左衽的衣服了!
結合當時背景,孔子這句話的意思很簡單,就是表揚管仲輔佐齊桓公的尊王攘夷之功。這裏的“夷”是指當時某些北方民族,被發左衽是他們的習俗。由於管仲輔佐齊桓公成功抵禦了當時某些北方民族對中原地區的侵擾,保護了中原地區的周王室與諸侯國,所以孔子說這句話表揚他。
從這話也可以看出,孔子十分重視服飾習俗,漢服是右衽,北方少數民族是左衽,正好相反。漢族很當時北方少數民族習俗不同,表現應該是多方面的,但是,孔子不說別的,只說發式與衣冠,可見衣冠在孔子心目中占著十分重要的地位。
左衽之用為死者,另外,漢族傳統習俗,死者之服(壽衣)用左衽,不用布鈕,而是使用細布帶系死結,以示陰陽有別。雖然有些出土墓葬,死者不穿左衽,但並不能說明漢人傳統習俗中沒有逝者穿左衽的禮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