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期待著中國新年和家庭團聚。回家過年是壹個永恒的話題,也是壹個不變的信念。隨著春節的臨近,人們開始收拾行囊,懷著壹顆溫暖的心踏上回家的路。許多人對中國新年充滿期待,因為它意味著團圓。過年的意義是親情,是團圓,是壹家人“在壹起”的感覺。“有錢沒錢,回家過年”生動地表現了人們在辭舊迎新時與家人朋友團聚的熱切願望。當然,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過年的方式和選擇更加多樣化,並不是都是擠著回家過年。尤其是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許多人響應政府號召,選擇就地過年。但無論是回鄉探親,還是反向團聚,把家人帶到生活的大城市,還是通過網絡技術在虛擬空間見面,改變的是過年的形式和方式,不變的是對家人團聚的期待。
我們期待著過年,我們期待的是家風的傳承。過年不僅是物質飲食的豐富,更是精神文化的傳承。其實,過年這個中國人最看重的傳統節日,壹次又壹次提醒我們,雖然時代在變,但“老少皆宜”的家庭傳統核心內涵是不能變的,也不能丟的。有專家指出,回家過年不僅僅是親友間的饋贈,更重要的是對祭祀和交流儀式的堅守,以及拜年時簡單的祝福。其中飽含著濃濃的愛與感恩,強化了家庭內部尊老愛幼的倫理關系,彰顯了千百年來民俗“根”的力量,凝聚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家庭和萬物的古老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