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過去,傳統公益無非捐錢捐物,除此之外,應該也沒有人能夠創新出新的形態。但是互聯網的出現給了年輕人新的公益方式和平臺。
向永清曾是參與研發嫦娥5號的工程師,如今的他靠著壹串串代碼成為壹名公益達人。阿裏公益“碼上公益”平臺顯示,4年來,向永清捐贈了超過10萬行代碼,他和平臺6400多名公益極客壹起已經間接幫助超1000萬人。#前嫦五工程師做公益4年捐10萬行代碼#
這在很多人看來難以想象,什麽時候,代碼也可以捐贈?
代碼是冰冷的,但是代碼所敲出的程序卻可以是溫暖的。向永清曾參與“碼上公益”裏上善教育扶貧工程的“數字圖書館”項目,在設計過程中,他對如何優化、如何完善、如何讓孩子們相互幫助、通過讀書分享的方式去互相影響等細節進行詳解分解。在向永清眼裏,這種“授人以漁”的方式對貧困地區的孩子更有利。他還參與過大涼山支教鄉村教師管理系統、貧困山區小學的信息管理平臺等軟件的開發。
捐贈財物是公益,捐贈技術也是公益,甚至於有人說“技術是這個時代最大的公益”。
就像是最近的阿裏“公益周”,就有多個公益項目用互聯網的方式對接和呈現。技術公益和純粹的捐錢捐物都是公益的形態之壹,它們相輔相成,公益才會有1+12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