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賢縣“潑蛇燈”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稱,起源於清末同治年間(公元1865年),距今已有140多年的歷史。主要分布在進賢縣二塘鄉各村及周邊縣鄉。每到春節和元宵節,村民們會聚在壹起跳舞,扔蛇燈,慶祝豐收,祝福未來。潑蛇燈原本是壹根長約2米的草繩。它貼著彩紙,點著熏香,裝上把手。兩人表演,既有龍燈舞、滾、卷的特點,又結合了手搖獅子的技法。因其形狀不像蛇,而像蛇,舞姿敏捷活潑,故名“拋蛇燈”。經過幾代民間藝人的不斷改進,潑蛇燈用木棒紮起來有彈性,扭曲,好看。此外,鑼、鼓、角嗩吶的伴奏聲具有更好的視聽效果,形成了當今中國獨特的民間花燈藝術。
蛇燈能發出這麽亮的光,過程還挺曲折的。
蛇燈雖然出現的比較早,但是影響力非常有限,很長壹段時間都局限在進賢縣二塘鄉及周邊地區,可以說關註度很低。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蛇燈投擲技藝的傳承人越來越少,最後,發展到了幾近消亡的地步。
如果如此輝煌的藝術精華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那就太可惜了。
幸運的是,當代先賢已經看到了拋蛇燈的藝術價值及其輝煌前景。所以進賢政府集中人力物力打造這門藝術,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重新包裝節目,參與演出等。,讓傳統花燈“潑蛇燈”在春節重新煥發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