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於葫蘆的救生圈是人們在水上遇險時求生的工具。早在兩三千年前,中國就有了“救生圈”,這是壹種冬瓜幹。按照郭沫若先生的解釋,就是《易經》所說的“葫蘆瓜過河”。《詩經》也說“有苦葉,經濟利益深涉”。聞壹多先生把《詩經》中的這段記載翻譯為:“拍葉時,葫蘆幹,可擇其作腰舟。”我們認為這兩句詩的意思是,拿著枯萎的葫蘆和甜瓜,可以使身體浮在水面上,不被淹死。這個葫蘆瓜是最原始的救生設備。後來所有在海上航行的船只,大都帶著葫蘆和瓜,以防不測。可見,中國古代人是用幹葫蘆漂過河的,這是最原始的救生圈。到了宋代,制作救生圈的方法前進了壹大步。壹些人開始用軟木頭和蘆葦編織壹個環形的物體,這樣人就可以進去,抱著人的身體。這種環形救生圈使用起來比葫蘆瓜方便得多,因此成為名副其實的救生“環”,被宋人稱為“浮環”。據《宋·任磊》壹書記載,宋代著名抗金名將韓世忠曾將皇權派往金山抗敵。臨行前,韓世忠命令他不要乘船渡河,以免被敵人發現。於是王權給每個士兵壹個軟木做的圓形浮環,讓他們把浮環系在腰上過河。士兵在王權的帶領下悄悄渡河,晉人對此壹無所知。他們遭到突襲並被消滅。當時王權使用的浮環是現代救生圈的前身。現代有救生艇和救生衣。然而,傳統的救生圈仍然被人們使用,它仍然是最簡單的救生工具。航海時,水手們仍然把救生圈放在最顯眼的地方,比如船只的甲板上,並塗成紅白色。壹些先進的救生圈還配有自發光的浮燈,以便在白天或晚上容易識別落水者的位置,救援船可以跟蹤標誌,迅速趕到出事地點,營救與海浪搏鬥的人。
上一篇:中國的體育強項是什麽?下一篇:傳統文化有趣的漢字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