鸕鶿捕魚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鸕鶿捕魚是漢族勞動人民傳承千年的古老技藝,這項技藝在江西省著名的風景名勝區龍虎山中的漁民中也世代相傳著。壹葉扁舟出沒於龍虎山的丹山碧水之中,矯健的魚鷹、迅捷的魚兒、黝黑的漁夫、碧綠的江水、兩岸的群山,構成了壹幅完美動人的和諧畫卷。
龍虎山的鸕鶿捕魚具有自己獨特的歷史傳承,這項工作需要勇氣、技藝、人與鷹的無間合作,是龍虎山的野性、力量與傳統的象征。
我國古代就有馴養鸕鶿進行捕魚的記錄,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漢時期,杜甫也有“家家養烏鬼,頓頓食黃魚”的詩作,裏面所說的“烏鬼”指的就是鸕鶿,如今,這種原始的捕魚方式也列入禁止的範圍。
鸕鶿形態特征
普通鸕鶿夏羽頭、頸和羽冠黑色,具紫綠色金屬光澤,並雜有白色絲狀細羽;上體黑色;兩肩、背和翅覆羽銅褐色並具金屬光澤;羽緣暗銅藍色;尾圓形、尾羽14枚,灰黑色,羽幹基部灰白色;初級飛羽黑褐色,次級和三級飛羽灰褐色,綴綠色金屬光澤;頰、頦和上喉白色,形成壹半環狀,後緣沾棕褐色。
其余下體藍黑色、綴金屬光澤、下脅有壹白色塊斑,冬羽似夏羽,但頭頸無白色絲狀羽,兩脅無白斑。生殖時期腰之兩側各有壹個三角形白斑,頭部及上頸部份有白色絲狀羽毛,後頭部有壹不很明顯的羽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