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論就是人們用什麽樣的方法和手段去觀察事物,處理問題。總的來說,世界觀主要解釋“世界是什麽”的問題,方法論主要解釋“怎麽做”的問題。方法論是以解決問題為目的的理論體系或體系,通常涉及問題階段、任務、工具、方法和技巧的討論。方法論會對壹系列具體方法進行分析研究,系統總結,最後提出更具普遍性的原則。
方法論也是壹個哲學概念。人們關於“世界是什麽、怎樣”的根本觀點,就是世界觀。用這種觀點作為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指南,已經成為壹種方法論。方法論是普遍適用於各種具體社會科學並起指導作用的範疇、原理、理論、方法和手段的總和。歷史唯物主義著作中經常提到方法論的概念。
古代方法論介紹:
在中國哲學史上,關於求知方法的討論很多,關於認識方法的各種觀點也從不同的角度表達出來,形成了具有中國文化傳統的認識方法理論。孔子闡述了求知的方法。他強調學與思並重,明確提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是知識的後天來源。他提倡“博學”、“多聽”、“多看”。
但它反對滿足於獲得壹大堆混沌的知識,要求用“壹致性”原則去滲透所有的知識。“壹致”是通過思維的努力達到的,這也是思維的方法論原則。根據這壹原理,孔子還提出了壹些方法,如“取壹隅,以三隅反之”,“兩頭敲,以竭之”。他還強調“無意義、無必然、無實在、無自我”,即反對思辨的、武斷的、固執的、主觀的思維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