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初興起的漢學,二十年代盛極壹時,八十年代出現“尋根”熱潮。九十年代的“國學”熱自此死灰復燃,這是現代人對傳統文化的反思和正視。今天是傳統文化在當今多元文化的中國乃至世界的重新定位。
“國學”理論產生於西學東漸和文化轉型的歷史時期。關於國學的定義,嚴格來說,到目前為止,學術界還沒有給我們壹個統壹明確的定義。著名的專家有不同的看法,但他們不能同意。壹般說,國粹登勢在1906寫道:“中國學者是什麽?壹國之學皆是也。有土地的人生在上面,因為有國家,有國家的人有自己的學問。學之者,學壹國之學,以為國之用,而治壹國。”(國學講座,中華烹飪雜誌。19)鄧先生的國學概念很寬泛,但主要強調國學的實用性。
壹般來說,國學是指以儒家思想為主體的中國傳統文化和學術。既然國學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和學術,那麽它無疑包括了醫學、戲劇、書畫、占星、數學等等,當然屬於國學的範疇,但也可以說是國學的延伸。
國學要分哲學、歷史、宗教、文學、風俗習慣、考證、倫理、版本學等。,以儒家哲學為主流;在思想上,應該分為先秦諸子、儒道佛三個學派。儒家思想貫穿並主導了中國思想史,其他都是從屬的。漢學分經、史、子、紀四部,但以經、子為主,尤以經為主。
《四庫全書》是中國古代最大的叢書,編纂於乾隆年間,由當時壹流學者紀曉嵐、王念孫、戴震等完成。“文房四寶”指的是經、史、書、集,“大全”指的是所有收藏的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