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以和為貴的和合精神最為典型地體現在"天人合壹"的思想傳統中。在中國古代思想家看來天與人,天道與人道,天性與人性是相類相通的,因而達到和諧統壹。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中國文化比較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統壹,而西方文化則強調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
以和為貴與中庸保守中國文化重和諧統壹,與西方文化形成強烈反差。中西文化這壹重大差異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農耕文明和商業文明的不同特性。中國傳統文化植根於農耕文明,表現出壹種"靜態"的特征,重視自然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以及人自身的身心和諧等。
這從孔子所謂"禮之用,和為貴"到孟子所說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可得到明確印證。在中國古代,中庸之道可以說是壹種調節社會矛盾。
擴展資料:
以和為貴,是中國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重要弟子有若提出的。
有若,也稱有子,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是中國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重要弟子,因其少“孔子四十三歲”,推斷其公元前518年出生在魯國。據《孟子》、《史記》記載,孔子去世後,弟子們思慕孔子,曾因有若似孔子,而群起推舉其為師,並以師禮事之。
有若主張以和為貴,認為這是儒家通義。和為貴,語出《論語》。在《論語·學而》中記載了有子“禮之用,和為貴”的說法。就是說,禮的作用,貴在能夠和順。其意在要求人們按照禮來處理壹切事情,就是要人和人之間的各種關系都能夠恰到好處,都能夠調解適當,使彼此都能融洽,作到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