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商人不習慣抓老鼠,總是在研究如何獲得抓老鼠的特權。後來鹽的引進,以及對市場的壟斷,賺取了差價利潤。這種環境下的商人是沒有安全感的,甚至政治環境的壹點點變化都可以主宰這些商人的命運。商人地位的低下來自於各行各業的壓迫。官員手握權力,只把商人當工具。工人認為商人不生產也不創造財富。農民也是屬於社會階層的壹群人。
中國古代的士農工商等級制度實質上是儒家道德至上在社會秩序中的體現。儒家思想重視道德。所以按照儒家的說法,壹個人的社會地位應該取決於他的道德水平。理想的狀態是,道德水平越高,妳的社會地位越高,道德水平高的人領導或管教道德水平低的人。
現在的知識分子,農業,工業,商業都沒有等級之分,所以沒有所謂的正確秩序。學者、農民、工商業的排名本身就是對商業和財富的歧視。長期以來,我們的社會壹直處於精神分裂的狀態。壹方面是羨慕,渴望財富;壹方面從倫理和政治上歧視和打壓商人。
這個排名是因為壹個社會的壓力,大家都忍不住相信這是社會的局限,不是那種人不可改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