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對外來性的偏好
傳統經濟學的偏好理論:偏好=效用,偏好是外生的。
雖然有壹些限制,但經濟理論基本上是把欲望(偏好是固定的)看做欲望的。這就是分工的例子。經濟學家不討論欲望的形成,那是心理學家的領域。個人愛好或偏好被認為是外生的或既定的,即系統之外的。
行為經濟學的偏好理論:偏好不等於效用,偏好是內生的。
偏好是行為的原因,即用於解釋在給定情境下所采取的行動的個人屬性。包括:口味、習慣、情緒等內心反應,個體分析情境的方式,承諾,社會實施的規範,心理傾向,與他人的情感關系。行為經濟學認為偏好是內生的。
2.過程不變性
傳統經濟學偏好理論:偏好是客觀穩定的;偏好不改變不同歸納方法的過程不變性。
行為經濟學的偏好理論:偏好是主觀不穩定的;不同誘導方式下偏好不同。當誘導失敗時,偏好受到主要考慮的決策基礎——顯著性假設的影響。
3.無關替代物的獨立性
傳統經濟學偏好理論:對壹個事物的偏好並不會因為其他事物的存在而改變壹個無關替代品的獨立性。
行為經濟學的偏好理論:壹個人在做決策時,往往會受到這個決策之前的壹個決策的“相關性”的影響,從而使最終的偏好選擇產生偏差,甚至發生逆轉。
4.經典無差別曲線
傳統經濟學偏好理論:無差異曲線在不同方向的邊際替代率相同,任意兩條無差異曲線不相交。
行為經濟學的偏好理論:無差異曲線在不同方向會有不同的邊際替代率。無差異曲線相交,交點處的偏好是可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