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是出現在周代中晚期的楚地。從周代中晚期時候開始,逐漸在楚地形成了以雲紋為主,特別是動物紋和雲紋結合的變體雲紋為主的裝飾風格。寓意有祥瑞之意,表達了對生命和美好生活的向往。祥雲紋作為我國傳統吉祥圖案的代表,它同龍紋壹樣,都是具有獨特代表性的中國文化符號,它不僅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和豐富復雜的象征意義,而且是最具生命力的藝術形式之壹。
2.雲雷紋
出現在新石器時代的晚期,有可能從漩渦紋發展而來。至商代晚期,雲雷紋現在已經比較少見,但是在商代的白陶器和商周時期的印紋硬陶、原始青瓷器上,雲雷紋仍然是主要紋飾。有壓印、拍印、彩繪、刻劃等表現技法,在構圖上,通常是以四方連續,或二方連續的方式展開。
3.環帶紋
常雕刻在銅壺、簋的腹部,盛行於西周中期、後期和春秋的初期。環帶曲折波瀾如波浪起伏,所以又被稱“波紋”。以前也會被稱“山雲紋”和“盤雲紋”,因其如山之起伏狀,雲繞其間形,現在也有稱為“波曲紋”的,稱法各異。紋飾構成以波線為基礎,雙線相垂帶狀,多數在上下填二環,成“X”形。也有相間以獸紋的。通常組成二方連續紋樣。施於銅壺、簋的腹部,作為主紋;也有裝飾於器物底部;個別的有兩、三層相重疊作為器物整個裝飾。
4忍冬紋
又稱卷草紋,六朝時期流行的壹種植物紋樣。忍冬為壹種蔓生植物,俗呼“金銀花”“金銀藤”,通稱卷草,其花長瓣垂須,黃白相半。淩冬不雕,故有忍冬之稱。魏晉南北朝時期,忍冬紋較為清瘦和程式化,壹般為三葉片和多葉片,但是其變化是多種多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