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中國歷法,農歷八月在秋中,是秋天的第二個月,所以叫“中秋節”,八月十五在其中,所以叫“中秋節”。中秋節有許多綽號:它被稱為“八月節”和“八月半”,因為它落在八月十五日;因為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著“月亮”展開的,所以又俗稱“月亮節”、“月亮節”。中秋節也被稱為“團圓節”,因為滿月象征著團圓。在唐代,中秋節也被稱為“校正月亮”。“團圓節”的記載最早見於明代。《遊西湖筆記》中說:“八月十五是中秋節,人們送月餅以表團圓”。《帝都風光略》中也有說“八月十五為月之節”中秋節,我國大部分地區有“團圓”的習俗,即烙上象征團圓、類似月餅的小餅,餅內有糖、芝麻、桂花、蔬菜,外面壓上月亮、桂花樹、兔子。中秋節過後,家裏的老人會根據人數把蛋糕切成塊,壹人壹份,如果有人不在家,也會留壹份給他們,表示家人團聚。
中秋節時,雲少霧多,月色皎潔明亮。除了賞月、祭月、吃月餅祝團圓等壹系列活動外,有的地方還有舞草龍、造佛塔等活動。除了月餅,各種時令鮮果和幹果也是中秋節的美味。
中秋節起源的另壹種解釋是,農歷八月十五恰好是水稻成熟的時刻,所有家庭都崇拜土地神。中秋節可能是秋報的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