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大概是傳統車企布局在線旅遊市場的元年。下半年以來,車企幾乎每個月都在在線旅遊市場有所動作。
此外,在平臺運營模式下,市面上有很多出行選擇,如神州、易到、美團、首悅、曹操、斑馬、中路等。造車新勢力旗下的魏瑪“GETnGO”表示,將圍繞新能源汽車在全國範圍內布局出行服務。最有野心的是還在PPT階段的《中文快報》。它可能會改變整個運輸方式,甚至不局限於陸海空。
各車企看中當前網約車市場的空檔期,期望分食滴滴的份額。滴滴從2012成立到現在,能成為有資本的行業巨頭之福,也有當時市場空白的機會。誠然,乘客安全得不到保障,投訴流程過於繁瑣甚至無果,司機傭金下降,需要考取駕照。滴滴正面臨大量司機和乘客流失的局面。
然而,行業“獨角獸”會這麽容易倒下嗎?與支付寶、微信等第三方app合作,依然保持客戶粘性。盡管惡性事件不斷,負面評論不斷,但滴滴正在努力做出看似“亡羊補牢”的努力。在壹定時期內,其行業地位未必能被撼動。現在車企的“壹窩蜂”已經失去了壹些機會。除了借鑒“前車之鑒”,如何有自己的特色和可行的盈利點才是最重要的。
機遇的背後是危機。在運營模式和商業模式的碰撞下,壹場洗牌大戰也在悄然進行。或許剛開始還能靠壹波簡單粗暴的補貼占據壹席之地,但隨著紅利期結束,僧多肉少,這些入局的車企將從哪裏尋找新的增長點?到那時他們獲勝的機會有多大?與其想著去做,不如多想想如何在行業內長久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