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現“結構”“進階”“支架”三大特征。體現學科特點根據學生學習需要和能力基礎,精準把握“已做、新做、未來做”的作業梯度和作業難易程度,合理確定作業數量,豐富作業類型,提高作業設計品質。
1、結構——實施單元結構化作業設計,以整體設計減少重復性作業和機械性作業。“單元”本身就是依據統攝中心,按學習的邏輯組織起來的、結構化的學習單位。單元結構化作業是指以教學大單元為基礎,依據單元教學目標進行整合、重組,有層次地設計單元作業群,使之成為壹個具有結構性、系統性、關聯性、序列性的作業系統。
2、進階——重視復合思維作業,減少單壹思維作業,以輸出驅動輸入,以高階帶動低階,從掌握知能、理解意義到實現遷移。單元前置作業、過程作業(課時作業)、後置作業以及課時預習作業、隨堂作業、課後作業應系統構成,呈現螺旋式上升的形態,實現“掌握知能、理解意義、實現遷移”的思維進階,積極探索學科融合或跨學科融合作業。
3、支架——以教學評壹體化為載體,為作業提供“怎麽做”“做到什麽程度”的路徑和評價標準,聚焦學生“不想做、不能做、做不好”問題解決。關註學生的作業過程和作業行為,在作業設計中給予資源、路徑、要求、提示支持,嵌入評分標準,幫助學生能夠跨越障礙,高質量的“做事”和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