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準備彩紙、竹絲、小刀、膠帶、細線等材料。
2.根據風箏的需要,將竹子切割成風箏的骨架。
3.粘貼細線或紙,將竹簽紮入風箏骨架。
4.根據骨架和風箏的輪廓,將骨架粘貼在彩紙上,剪出風箏的樣子。
風箏
風箏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東周春秋時期發明的,距今已有2000多年。相傳,翟墨用木頭制作了木制小鳥,歷時三年研制而成,是人類風箏的最早起源。後來,魯班在翟墨用竹子來改進風箏的材料。直到東漢蔡倫改進了造紙術,人們才開始用紙制作風箏,稱為“紙風箏”。
到了南北朝時期,風箏開始成為傳遞信息的工具。隋唐以來,由於造紙業的發展,人們開始用紙糊風箏;在宋朝,放風箏成為壹項受歡迎的戶外活動。宋代周覓在《老武林》中寫道:“清明時節,人們去郊外放風箏,黃昏歸來。”“風箏”指的是風箏。
風箏在中國有2000多年的歷史。從傳統的中國風箏中,我們隨處可見吉祥寓意和吉祥圖案的影子。在漫長的歲月中,我們的祖先不僅創造了凝結著中華民族智慧的精美字畫,還創造了許多反映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寓意吉祥的圖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