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腰傣是對居住在紅河中上遊的新平、元江兩縣的傣族(戴亞、傣仨、傣卡、傣中)的壹種稱謂。因其衣裙古樸典雅,雍容華貴,特別是衣裙腰部紮有五彩圖案,布滿鮮艷閃亮的櫻花、銀泡、銀鈴,故名“花腰傣”。從唐朝開始,傣族人就自稱“傣”。
花腰傣這個名字最早見於清代。清代將“白彜”記為“白彜”,德宏州傣族稱為“旱白彜”(明代稱為“大白彜”),西雙版納州傣族稱為“水白彜”(明代稱為“小白彜”)。生活在紅河中遊的傣族是“花花草草”。花腰傣是民國時期其他民族對戴亞的稱呼,現在泛指新平、元江兩縣的戴亞、傣仨、傣卡、傣中,或泛指紅河中上遊的傣族。事實上,花腰傣人更喜歡稱自己為戴亞、傣仨、傣卡、傣中,花腰傣只是其他民族因其與眾不同的服飾而對他們的稱呼。
紅河中上遊的傣族和其他地區的傣族壹樣,起源於古哀牢人和古滇人。公元前五世紀左右,哀牢人在瀾滄江、怒江中上遊建立了大光王國。公元前二世紀末,大光王國開始與漢朝接觸。因為當時的大光王叫“哀牢”,所以漢朝開始稱大光王國為“哀牢國”。在此之前,漢朝只能通過雲南的居民來了解哀牢人。由於哀牢人善騎象,生活環境與漢南百越民族相似,被漢朝輕率地劃為百越民族,稱哀牢人為“雲南越”,大光(哀牢)王國為“騎象國”。